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,当下,直播带货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消费模式。然而,近来直播带货“翻车”现象可谓层出不穷,已有多位百万、千万级别粉丝量的网红自媒体账号先后被封禁。在“人人可做直播”的年代,主播需要有哪些职业能力,直播如何才能走得更长远,更健康地发展,日益成为人们思考和讨论的热门话题。
纵观这些被封的直播账号,有的是因为被举报存在违法行为,有的是捏造虚假事实,还有的是因为“编造剧本进行摆拍直播”……林林总总,大多是为了流量踩了“红线”。“一夜爆红”的互联网神话,一度催生了“流量至上”的观念,一部分主播面临诱惑,干脆铤而走险,将直播看作“聚宝盆”,将粉丝当成“摇钱树”,或虚假宣传伪劣产品,做“一锤子买卖”;或为了追流量博眼球,不断滑向低俗化庸俗化,不惜以误导消费者为代价谋取暴利。
然而,不管技术如何迭代、形式如何更新,诚信经营、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商品和服务是“硬道理”,也是直播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与基础。越来越多的案例,正在倒逼平台进行完善和升级,制止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。比如,对单笔打赏的最高额度和频繁打赏的行为进行一定的限制;对于打赏人是否为未成年人,借助人脸识别技术进行甄别等。近日,中央网信办发布《关于加强“自媒体”管理的通知》,从严防假冒仿冒行为、加强信息真实性管理等13个方面,对加强“自媒体”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。
心怀粉丝、尊重粉丝、服务粉丝,是一名带货主播应有的素质。被流量裹挟,片面追求“效益”,不能柔性地寻找共鸣点或共同话题,甚至以居高临下的姿态“俯视”粉丝,“翻车”往往只在瞬间。9月10日,头部主播李佳琦直播带货时,不耐烦地“教育”网友不要嫌贵:“这么多年了工资涨没涨,有没有认真工作?”引得评论区一片声讨,网友纷纷取关。曾经,李佳琦是“草根”主播,以言行举止接地气、处处为消费者着想赢得了广泛的喜爱和信任,但一旦脱离了消费者,作为主播的优势也就不复存在。日前,有电商公司授权大量小号进行“切片带货”,对一次直播的内容进行剪辑后循环播出,只为了增强曝光度,提高销量;更有主播们通过AI换脸,“变身”明星直播带货。直播不用到场,只需出段视频,平添了虚假宣传的风险;仅仅只是卖货,没有情感交流和深度内容,让消费者对于直播带货的诟病越来越多。
实际上,直播带货时代,主播与消费者不再仅是单纯的买卖关系,许多头部带货主播发展至今,获得超强的人气和流量,俨然形成了个人IP。作为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,主播更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,自律自重,以良好的道德和优质的内容获得观众的认可。
严格的商业目标、高流量驱动的系统,让当下的直播容易陷入雷同、直白、单调的怪圈。这些现象对主播而言,其实既是挑战也是机遇。回想直播带货的初期阶段,很多消费者往往都是因为喜欢某主播的个人风格而产生观看兴趣,继而因为支持或信任而买货。相比于夸张的表演、聒噪的环境和种种“套路”,将主播的人格魅力融入内容,货真价实地为大家带来别样的生活视角、观点理念、审美体验的直播,才是观众所需要所喜爱的。最近,京东前副总裁、渐冻症患者蔡磊和其妻子段睿,为筹集资金早日攻克渐冻症,选择直播带货。在现实困境面前,他们始终保持乐观积极,希望在蔡磊生命的倒计时刻为社会做出贡献。这样的主播,让普通人感受到生命的可贵,爱情的伟大,感知不屈不挠、追求卓越、敢于创新的精神,传递着一种温暖和力量。
其实,随着大众审美水平和求知欲的不断增长,对于带货套路早已“见怪不怪”。在介绍产品的同时,不断输出技能和文化,持续提升内容质量,才不失为走出“涨粉难题”和“掉粉困境”的直播妙计。当下,一些科普类主播,巧妙地将科学文化知识融入产品卖点,山川湖泊、天体行星、人情世故无所不包,让粉丝在“买买买”的同时丰富精神文化生活。一些非遗文化主播,专注打造“在场感”,一双巧手把直播间变成课堂,发挥传递知识、传授技艺的价值。一些电商主播,深入田间地头,在带货农产品的同时自然地展现田园生活,满足大家对故土的眷念,吸引人们主动了解乡村文化。
从直播“翻车”的社会舆论里,直播们应该获得怎样的反思?期待直播回归理性,主播回归个性,在直播中吸收知识文化、融入人文精神,在自身升级迭代的同时重构消费逻辑,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